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

場次的選擇:一個信任問題


 
(圖片來源:google,和本文:無關。)
每當要買票就會面臨抉擇:該買首演場?還是最後一場?該買下午?還是晚上?

這其實是一個對劇場工作信任度的問題:如果觀眾早知道該戲是「技術上有一定難度」的製作,是否就該「體貼(自己與荷包)」地購買後幾場的場次,因為預期首演「必然會有一些技術失誤」?為了不讓自己傷心,好吧,那就看後幾場,那時他們應該準備好了!然而,我們不是應該相信劇團會非常重視首演,而不管是哪一次的演出,都該是完美的嗎?
又或者,若是買了後幾場演出的票,卻在首演後看到負評,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準備心情。
也許該這麼想:
1. 那是因為首演啦!後幾場就比較好了!
或是:
2. 既然劇團連首演都做不好了那我何必又在要去看人家把檔期硬撐完?

兩難。

我確實有看過一些完成度不及整排的「首演」,但也有整體看起來疲累不堪的「最後幾場」。表演藝術的不確定性與神秘就在於此吧,它是少數幾種在「你不知道會看到什麼」之前,就得先付錢的產業。但我仍認為輕率地看待首演,不只是對觀眾的不尊重,更是把劇團和製作人員的尊嚴往地上丟。 
 
也許會有人對「首演就要做到完美」提出質疑。事實上並沒有所謂的完美,但是首演場時,劇團端出什麼樣的成品來,觀眾就會將其自動解讀為「他們已盡全力」。所以,若是劇團擺爛,觀眾也會覺得擺爛=盡力。
想想其實很恐怖,那些沒有盡全力作出的作品,是會被別人當作「你的極限」看待的喔!如此還不能不兢兢業業嗎?


而開始寫劇評之後,在選擇場次之前,也會想:
「如果這齣戲好,我希望我看的會是前幾場,這樣看完之後我還有機會可以推薦給別人。」但是這樣的想法遇到「首演並不太成功」時簡直是玉石俱焚啊!
也許是我太雞婆。但是,我衷切地希望,台灣的好戲,別總是演一個週末、兩個週末就拆台封箱,從此沈沒。目睹國外一拉就是一季的演出檔期,我真希望(雖然很難)能以文字與人際傳播,讓好戲被更多人看到、演出更長時間。但是這又牽涉到產業的問題了,在台灣劇評的影響力還正在醖釀中,尚不能與他山之石相較。暫且不談。

(關於下午或晚上場的選擇)
曾經在某處讀到百老匯劇場的「週六晚效應」(the Saturday night's fever,不過到底確實是週五還是週六?我有點記不得了),據說那晚的觀眾會特別嗨,放在台灣劇場,我想至少晚上的觀眾一定會比下午嗨,演員的話--大多數也是。不過,對於一些長得驚人的演出,要一路看到晚上十點、十一點,實在太折騰人。在新加坡看到有些演出索性下午四點開始,或像在亞維農,幾點都有人開始演。而台北不知為何幾乎千篇一律地,晚場就是七點半,下午場就是兩點半(好像生怕觀眾會記錯時間似的)。

其實只是想嘟囔幾句卻不小心嘮叨這麼多。唉,話多惹人嫌啊。
 
p.s.
在FB與友人討論後有感:
對劇評來說,現在的狀況是:劇評出來時,戲也落幕了。再演的機會不大,劇評變成為了歷史而寫。
雖然某些商業劇團是有「重演」的例子(比方屏風、全民大劇團),但畢竟是(比較有財力的)少數,而許多劇團在演出結束後,因為儲存佈景的成本太高,只好忍痛毀掉.....

想來想去,其實說不定跟台灣的工時有關,大家都加班到七八點,導致平日票房太難賣,於是演出只好擠到週末,而週末又只有那幾場....要包兩個、三個、四個週末,成本又太高(等於要把整個月租下來)。

我的瞭解仍有限,很希望聽聽來自各方的想法呢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