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

從《遠角》窺看新加坡觀眾席:「無解」的焦慮


昨天去看了我在新加坡的第一個實驗劇場作品:新加坡戲劇盒《遠角》。看完之後,想說的,其實是在「戲」之外的很多東西。

先談票價。在新加坡,如果你是一個熱愛看表演的學生,(在經濟上)非常幸福!昨天這場演出,和其它製作比起來票價是偏低的,全票SGD25(台幣550~600左右),我買學生票SGD11(含手續費,約台幣230)。請問在台灣哪裡買得到兩百多進劇場的票!?(偷偷廣告一下,藝穗節收信快樂好像就是兩百多,拍拍手)所以我會去看的原因,其實很大一部分是衝著「這個票價就算難看也不會氣太久」的僥倖,以及觀摩一下人家在幹嘛的心情。

戲本身,我坦白承認它「神祕」,但神秘到絲毫不讓人有興趣去瞭解背後到底在神秘什麼。所以我就不管了,專注看物件的使用。音響設計非常有趣!我在演後座談特別對(很帥的)音響設計提出了問題,問他怎麼做到用巨大的低頻使整個劇場physically「震動」的?(老實說因為演出真的很無聊,要講的東西前十分鐘都講完了,導致後半場我幾乎都盯著現場演奏的音響設計看。)作為觀摩,我覺得這齣戲的設計遠遠超過文本。換句話說文本沒有達到它的目的,或者說沒有也沒關係。但我真的認為沒有必要演那麼久。希望之後愈來愈多創作者能體認到短小精幹的重要性啊--

說到演後座談,其實我極少極少參加創作者演後座談,或演前導讀,等「說明性」的聚會。原因很簡單:
 1.我一直認為如果作品夠完整,就不需要創作者再度說明、辯護、詮釋。如果一個藝術家要站在他的畫前面拼命解釋:我畫的是什麼,那不僅是他表達得不夠好,也透露出他對自己作品的不放心與不安。
2.厭極那種「明星」「大師」級作者出現時的氣氛,那根本沒有討論,只剩下吹捧造勢。(台灣觀眾畢竟含蓄,且「粉」很多,沒有人會直接質疑大師的啦。)

必須說明,我很支持那種不是解釋劇作,而是藉著演出的機會,順帶介紹新的媒材內容的講演。那將不再把注意力集中於單點上打轉,而是幫助觀眾將理解如蜘蛛網一樣的發散出去,除了讓觀眾對戲有更全面的瞭解,也會打開陌生的領域。

我相信許多創作者其實也不是那麼喜歡一再講解自己的作品的(導演在創作過程中,要對設計說、要對演員說,還寫在節目單上了,他/她已經講了夠多次了)。但是,經過觀察,我發現這並不是作者的問題,而是觀眾的--太沒安全感了!

在《遠角》的演後座談中,有一個(我覺得很像學者)的先生發言,他是這麼說的:「話劇我看得很多,但是這齣戲我看了老半天,我還是不知道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?」編劇試著解釋,但我心想這根本沒什麼好解釋,因為就沒有既定的中心思想啊。那位先生又說,「你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你要說的事情嗎?你到底要傳達什麼?」(天啊,簡直是老師在問學生嘛。)

創作者們花了好一段時間試著說明,詮釋權是在每一個人身上的。你可以主動地去找一點意義,但如果沒有,也沒關係。

但是,又有一個小姐開口了:「你們念一首詩,跳一個舞,我覺得一定有什麼含義,能不能告訴我那是什麼含義?」

(天啊!!!???不會自己想嗎!!!!????)

我必須先說,因為在台灣很少參加這樣的場合,所以對台灣觀眾通常會問的問題瞭解不多。在新加坡也只參加過這一次而已,所以這只是粗淺的觀察。但是,我明顯感覺到,新加坡的觀眾比較敢問、敢直接批評,不喜歡,就不會鼓掌。雖然,我覺得他們有強烈「找答案」的焦慮——被丟在黑暗當中,很怕、非常怕沒有解答。

最後,我想起音響設計(Darren Ng)對我的問題,他是這麼說的:
「我試著physicalized sound,回到最簡單的方式。我只用一個頻率,當演員說,啊,這是公車,你們就知道是公車了,我不需要直接生一個公車的聲音,或下雨的聲音。觀眾會自己去聯想,自己去完成。」
這才是有想像力的設計!所以我覺得,聲響在這齣戲裡是最有機、有趣、靈動的部分。

導演韓雪卿說,「不要期待《遠角》,是你的想像決定她的姿態。」看,人家明明就說過啦!觀眾們,動動腦,請不要再苦苦追問了罷。

時間:2012/08/23 pm8:00
地點: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小劇場(Esplanade theater studio)
演出:新加坡戲劇盒(Drama Box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